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福建非遗协会 吴孙灯简介照片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2024-07-16 18: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知网  喜欢 0

阅读量:

204

作者:

吴慧娟

展开

摘要: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直接的能动主体,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原文--译者--译文"的三元关系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承担的又是沟通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乃至连接两片文化的中心枢纽作用,然而关于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作用的研究目前仍然比较薄弱.我国学者胡庚申在借鉴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原则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并依此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研究开启了另一扇大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各种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自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成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外宣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英译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现有的研究较多围绕非遗英译的难点,不足和现状,笼统地探讨非遗外宣英译的策略和技巧,对于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的角色,以及影响译者决策选择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仍然缺乏力度. 本研究尝试运用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一方面,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另一方面,该理论重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主张为了使译者和译本都能够长存,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当按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合理地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以及其他一些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特殊的外宣"翻译生态环境",并作出一系列的选择,以满足对外宣传需求并实现中国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因此,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本研究试图将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所要适应的各种"生态因子"以及译者如何从语言,文化,交际等维度进行策略选择纳入统一的框架,借以拓展非遗外宣英译的研究深度.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前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继而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框架下,结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中英对照文本的定性分析,探讨译者在非遗英译过程中需要适应的诸多因素以及译者如何从交际维,语言维和文化维作出翻译策略选择.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非遗外宣英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一方面,在适应阶段译者要努力适应内在和外在需要,适应能力要求,而最重要的则是适应非遗外宣翻译生态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在选择阶段,译者要统筹兼顾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并依此制定恰当的翻译策略,确保生产出最佳译文,并最终实现"适者生存". 目前,外宣英译相关研究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非遗外宣英译的研究进度和深度仍有待强化,本文旨在探索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期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对实际的非遗英译工作有所启发.

展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